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于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二楼明远厅举办了第二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术研讨会。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军出席并讲话,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致欢迎辞,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部分研究生共计80余人到场参会。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主持。

朱惠军在讲话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恰逢其时,意义深远。他强调,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学校思政课建设相融合,必须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思政课建设中的新课题、新要求,持续深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他表示,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汇聚学界同仁智慧,共同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和课程育人体系。
张志丹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学院对校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学界同仁多年来对学院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谢,并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前来交流指导。
此次学术研讨会分为主旨报告和主题报告共五场。第一场主旨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主持并点评。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指出,数智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其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以及实现学情精准分析与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数智技术在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同时,也潜藏着一定的异化风险。因此,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审慎洞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内在的学理复杂性与实践局限性,深刻辨析图像具象化的直观优势和理论抽象化的升华要求、实时交互的形式化呈现和理性反思的建构性过程、效率追求的技术手段和润物无声的育人节奏等之间的矛盾关系。
同济大学陈大文教授重点探讨了法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定位问题,强调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法治教育。他指出,随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等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相继出台,应重新审视、更加重视法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应有的学科方向定位和育人价值,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畴,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增长点。因此,必须加强法治教育领域专业队伍建设,培养188比分直播后备力量,为党的法治宣传工作、学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安徽师范大学王习胜教授开门见山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人文学科。这一论断基于三大依据:从研究对象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价值导向等方面的追求;从研究目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认识规律,解决信心信念与信仰的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不排斥通过人工智能这种方法手段来讲道理。同时,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性较强的学科,不能简单将其归结为社会科学,这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学科定位提供强有力支撑。
哈尔滨工程大学王景云教授探讨了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从结合到有效融合的发展逻辑,特别强调了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从结合到有效融合意味着大思政课建设正在由外在形式联结走向内在实质融通。在此基础上,她围绕着育人主体、教学模式、资源要素以及育人生态的系统重塑四个维度,深刻阐述了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效融合的内在机理,从而实现有效融合的实践闭环。
南宁师范大学曾令辉教授强调,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从何而来、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有何新特点,是当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发展的必答题。他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出发,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数智化的关系,强调了数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数据智能性、智能主体性、自主优化与创新性等特征。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耿步健教授主持并点评。
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指出,思政引领力包括思政课引领力、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力、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力等多种形态。其中思政课引领力是思政引领力的重要形态和集中展现,它主要体现在思想引领力、政治引领力、价值引领力三个维度。他强调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引领力离不开思想引领力,即通过引领人们的思想不断向前、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进而引导人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塑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围绕大中小幼四个学段,深刻阐述了大中小幼思政教育的学段类型划分问题。他认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型的思政教育,提出了幼儿园阶段以启蒙性教育为主、小学阶段以体验性教育为主、初中阶段以常识性教育为主、高中阶段以知识性教育为主、本专科阶段以理论性教育为主、研究生阶段以研究性教育为主的逻辑思路,为合理区分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中不同学段的教育类型,体现从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地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指导。
广西师范大学韦冬雪教授聚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主要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维度以及运行保障。她强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构建涵盖领导管理体制、内容衔接整合、教学协同创新、师资发展共生、资源共建共享以及评价激励保障六大长效机制,为实现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贯通与螺旋式上升提供系统性、可持续的实践路径与机制保障。
景德镇陶瓷大学王文华教授深入阐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与基本思路,他重点探讨了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通过构建三级协同机制、组建跨区域联盟、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整合等举措,在课程共建、师资共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他指出面对思想认识、理论研究、体制机制、教学要素等方面的困境,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思政课在各学段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上海交通大学史宏波教授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创新性地提出了高校思政课Q-5C教学模式,即一个基础和五维目标。其中,一个基础即问题情境(Qestion),这是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起点;五维目标即批判性思维教学(Critical Thinking)、沟通力教学(Communication)、文化传承力教学(Culture)、合作素养教学(Collaboration)、自我效能感教学(Confidence)。他强调,Q-5C教学模式,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实践上体现从支撑环境到核心要素的全面升级与重构。
浙江大学代玉启教授深入探讨了案例研究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案例研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深度挖掘,能够揭示思想现象的形成机理和价值观念的传导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他重点分析了案例遴选标准、案例分析流程、案例分析方法以及案例库建设,阐述了案例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政策层面的意义。
第三场主旨报告由《思想理论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曹宁华主持并点评。
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强调,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要深化对于思政课“主渠道”定位的认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支撑思政课的建设;要深化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定位的认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化对于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定位的认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成效,为思政课、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指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又是一个紧迫任务,需以元问题研究为前提和基础,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生的根源问题。他认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重要目标任务,如何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由核心概念、基本范畴、重要原理和学科理论构成的自主知识系统的观点。
复旦大学董雅华教授对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进行了若干思考。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谋求发展,需要做到三个面向,拥有两个视野。三个面向即面向时代的发展,面向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面向世界未来;两个视野即更宽广的社会视野和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她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学科何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三个逻辑:从历史逻辑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从理论逻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概念所能容纳的范围;从实践逻辑上看,新时代实践发展要求学科发展创新。
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围绕“两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开深入阐释。他认为,“两个结合”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创新。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改造现实、依靠人民力量、注重人格修养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坚持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要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
东南大学陆永胜教授认为,构建强大思政引领力应从“循道固本、乘势聚力、数法开新”三个角度进行理解。在“循道固本”层面,应理解新时代强大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乘势聚力”层面,应理解新时代强大思政引领力的势能表征,彰显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在“数法开新”层面,应理解新时代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数字建构,实现思政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升级。
第四场主旨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李亮教授主持并点评。
同济大学廖小琴教授系统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内涵意蕴与实践路向。她认为,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是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内在规律、彰显精神文明发展战略地位、汇聚民族复兴精神合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精神力量、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升主流价值引领人民精神素养、完善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应从坚定方向引领、深化核心内容建设、统筹城乡重点领域和完善制度保障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上海财经大学裴学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研究领域存在的三大缺憾:部分学者或坚持传统表述,或回避该问题;现有研究表述各异且缺乏权威文件支撑;相关教材中的表述存在口语化问题,未能引发学界充分讨论。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导新时代教育工作;强化学术担当,推动学界权威人士积极发声;通过“规训”机制,推动新表述进入教材体系、学术期刊、重要会议和新媒体平台,以形成广泛共识。
青岛理工大学华章琳教授立足于该校马院“大思政课”建设,系统阐述了该校马院“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探索和实践成效。他指出,近年来,该校马院构建了“军民融合铸魂、乡村振兴赋能、新质科技引领、工业互联创新”的立体化载体平台网络,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校——企——地”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创新实践教学与评价体系,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四川师范大学余华教授系统阐述了大思政课视域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二四四”样态。他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应从法理与践行两个维度协同推进,既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育人优势,又要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在横向协同方面,他提出构建涵盖课程协同、学校协同、社群协同、网络协同的“四C”机制。在纵向进阶方面,他提出了创建包括目标进阶、内容进阶、方式进阶、评价进阶的“四A”模式。
南宁师范大学韦吉锋教授阐述了西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践重点、难点及其破解路径。他指出,西部高校已初步建立数字平台和政策驱动机制,但仍面临着资源不足、发展失衡、区位限制、集聚效应等四大突出问题。为此,需要推进理念革新,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资源开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校企合作;完善政策支持,出台西部专项政策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形成党委领导、部门联动、校企协同的工作格局。
第五场主题发言由同济大学廖小琴教授主持并点评。
上海财经大学李敏副教授强调,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创新,需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并构建包含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与元理论知识的四维内容结构。她指出,事实性知识重在呈现事实,概念性知识旨在突出解释,程序性知识重在探究具体操作,元理论知识则重在意义反思。同时,她以“怼”文化为例,通过剖析现象背后的精神需求,实现从情绪宣泄到认知升华的引导,从而推动思政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程雪阐述了生成式AI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语境构建力的实践路径。她认为,生成式AI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发生从静态资源向动态知识图谱构建、从统一施教到精准滴灌教育范式、从单向传授到人机互动模式、从现实空间向虚实融合场域的转变四大结构性跃迁。为此,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语境构建力”,即提升教育者基于特定目标创设和优化教育语言环境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张艳新认为,在人的数字化本质生成逻辑下,思政教育面临范式重构,应通过“生态耦合”实现虚实融合与效能提升。他提出,思政全域生态耦合包含场景、资源、机制、价值、主体五大维度,这五个维度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面对当前虚实融合耦合失衡、要素脱节等现实挑战,要确立虚实共生的生态系统思维,构建全链条耦合机制,丰富耦合形态与载体,并优化技术集成方案,提升思政耦合的实效性。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晨认为,对立德树人“命题群”,需从根本任务、系统工程与改革创新机制三个层面系统把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工程,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立德树人全面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贯穿基础、职业、高等教育各领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奚明漪以具体课程设计为例,阐述了思政实践的协同探索。通过搭建“学-议-讲”的螺旋阶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在探究中思辨、在创造中输出。她强调,课程载体应以单元为依托,实现素养的综合融通,并通过各种驱动性任务,在沉浸式、递进式的育人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河南师范大学王瑶副教授认为,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最权威、最鲜活的现实注脚,其蕴含的奋斗精神、制度优势与理论逻辑,理应成为支撑思政课“讲道理”的事实依据和理论载体。因此,应构建系统化叙事坐标、确立精准化开发准则、打造协同化应用生态、形成迭代化进化体系,推动案例教学实现从“单课堂讲授”向“跨场域融合”的拓展,构建功能互补、层层递进的育人新格局。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峰副教授认为,思政课“四史”教育的一体化实践,需精心设计具有指向性、有序性和规范性的教育策略。她指出,关键在于精准开发契合不同学段的本地化课程资源,有效衔接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内容,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融入“四史”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循序渐进和有效贯通。
会上,还进行了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向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的授牌仪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校长郑小燕共同启动。该基地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整合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为推进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创新德育实践模式提供重要支撑。
最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书臣教授作大会总结。他指出,这次会议是一次思政专家云集的高端盛会,是一次体现创新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
(供稿、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李梦真)



